本期嘉宾
明卫红
南通职业大学教师
采 访 内 容
Q
您怎么会想到研究“隐私以及偷窥”方面的问题?
明卫红
中国人对于隐私内涵的认知和相关研究颇为周折,原因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,中国人的人格权研究起步较晚,也因此中国人对隐私意识的觉醒有一个缓慢的过程,隐私权也相应是一个蹒跚起步的事物,至今都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研究论著。
说到“偷窥”,其实人类本身就有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,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。因为每个人的自我认知都需要用别人作为真实的参照,特别是通过透视别人不为人所知的方面得到自省和反思。偷窥的方式各色各样,有通过文学、影视、绘画等等“寻找自己”的,当然还有一些原因造成了某种变态的隐私偷窥。用心理医生苏晓波的话来说:“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,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;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,就还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隐私,借着别人的隐私,宣泄自身的欲望。”
“隐私与偷窥”的视角体现了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对抗、道德伦理意识和人的本能冲动之间的斗争,我认为“隐私偷窥”这个视角可以深层次地揭示人类灵魂深处的人性本真,所以,近几年我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探索分析。
Q
有隐私就有偷窥,如今“窥视”一词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心理学或变态心理学的范畴,似乎变成了常态。为了窥探别人、尤其是名人的隐私,有些人已经达到了接近疯狂的程度。面对这种现象,我们不禁要问:人为什么喜欢窥探别人隐私?
明卫红
一个人从娘胎降临到这个世界,一切事物都是他们所未知的。对于孩子来说,世界的所有事物,都属于疑问和隐私,他们怀着新奇、激动和迷惑开始接触、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。我们甚至可以说,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、生来就存在对隐私的好奇,喜欢窥探隐私是天生的。
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,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,来自于童年、来自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。儿童通过窥探父母隐私来了解自身来历,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,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破解了父母的全部情感隐私,从理论上讲,这个孩子长大之后,将不会过分热衷于别人的隐私。只有那些儿童期窥探欲没有得到足够满足的人,才会疯狂地窥探别人的隐私。有极少数人,通过窥探别人隐私过程,来满足一种扭曲、变态的原始欲求,形成一种变态人格。
Q
关于隐私偷窥的问题,我们发现少数人似乎极为变态,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呢?
明卫红
抑制窥视症而终将战胜它,主要有赖于羞耻心、嫌恶感的作用。关于偷窥的起源,很多都是和对“异性”的好奇有关,从三岁到五岁差不多就有这样的好奇与求知的冲动。为什么我是男孩子,她是女孩子,我们的区别是什么?尤其是当他们知道了洗手间分男女之后就更好奇了,对于有些孩子来说,那神秘的问题就象幽灵一样一直在他的心灵深处作怪……其次是对“出生”的好奇,好多孩子都会问父母:我是从哪里来?可惜,父母给予的答案纷繁不一,天差地远。例如:小孩从肚脐眼挤出来,甚至从垃圾桶捡来的等等。
除非是有科学教育意识的父母,很少有父母帮助孩子对这些“好奇心”进行正确探究。如果有些家长对这些问题遮遮掩掩、支支吾吾,那这些问题就象妖魔鬼怪一样,使他着魔、探索、揭谜的欲望一直在他心中起伏不平,愈发膨胀……因此,在孩子小时候如何引导关于性、性别、出生等问题,显得尤为重要,需要家长和学校有科学的认识。
更多精彩内容
点击音频收听
❤
《社科之声》空中讲堂
南通市社科联
FM97.0南通新闻广播
联合主办
播出时间
每月第一、第三周 周六中午11点10分播出
小编:星辰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